【1年領100萬「0本金退休」實驗8】債券型基金一年配息15%,原來是這樣來的…
https://forum.fundhot.com/viewtopic.php?t=4933
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後續的故事沒寫完,就是我文中試圖拆解安聯收益成長基金一年可以配到9%的原因,談到選擇權一年可賺2%,但文章出刊後,馬上被強大狠狠的吐槽:
「選擇權每年持續賺2%的機率很低,理論上0.5%到1%比較合理!」
如果這個推測是真的,那基金一年頂多配6%而以,9%到底怎麼來的?
冤有頭債有主,既然強大有本事吐槽我,就要有本事給建設性的解答,不然跟為(ㄓˇ)民(ㄏㄨㄟˋ)喉(ㄗㄨㄟˇ)舌(ㄆㄠˋ)的立委有何兩樣?!
強大果然強大,真的是「了不起,負責!」他真的給了我一段他自己的分析,徵得他的同意後在此分享,或許稍為接近真實的狀況...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根據我多年的觀察,過去只有債券型基金可以提供高水準的配息率,但這兩三年來,平衡型基金跟股票型基金也都能配出高配息,例如貝萊德跟施羅德的全球股票型基金,年化都能配到7%到8%,更不用說安聯收益成長一年9%的配息率。
這些甚至比高收益債還高的配息率,我對他們的配息來源實在感到好奇。
例如,安聯收益成長一年來自債息的部分,可能只有6%(分析請見M大之前發表的【1年領100萬「0本金退休」實驗8】債券型基金一年配息15%,原來是這樣來的… https://forum.fundhot.com/viewtopic.php?t=4933);貝萊德跟施羅德的全球股票型基金,如果買的是高息股,高息股一年的配息率多半在4%上下,都離基金實際配出來的息有段差距。
當然,我們都知道最容易的解答是:「配息都來自本金。」但就算是從本金配出來,也分成合理跟不合理;例如直接把投資人的錢出來配,就不合理,但如果是把賺的股票價差(資本利得)配出來,就很合理。例如股票型基金一年的資本利得有9%,全配出來後,淨值回到原點,這樣也很好。(資本利得因為不是利息,就被認定為本金)
換言之,如果這一檔平衡型或股票型基金的設計,是一年追求9%的總報酬,不管是純股票的資本利得(股票型基金),或股票資本利得加上債券配息(平衡型基金),一年9%的配息並非遙不可及。
基於上述的好奇,我查了MSCI ACWI IMI指數(MSCI全球市場指數)的長期年化報酬率。MSCI ACWI IMI指數包括23個成熟國家跟23個新興國家,涵蓋99%的投資範圍,成熟國家佔7成以上,很適合代表全球股票型基金。

截至到2017年3月底,這個指數1994年成立以來的年化報酬率是7.11%(上圖橘框),但過去10年因為經歷過金融海嘯,年化報酬率剩下4.78%(上圖紅框)。
近3年因新興市場飽受美國升息後的資金外逃之苦,表現不如預期,也連累了全球市場的表現,過去3年的年化報酬率只有5.63%(上圖黃框)。
但若把2012、2013年的多頭表現加進來,過去5年的年化報酬率又有9.13%的水準(上圖藍框)。
從這個長期統計的數據來看,就算景氣循環有高有低,全球市場每年也都可以創造出5%-9%不等的報酬,或許經理人以全球市場(全球股票型基金的對比指數)的高標為目標,訂了一年總報酬9%的總報酬目標;假設總報酬(資本利得)全當成配息配出來,或許就能解釋年化配息率為何訂成9%的原因。
完整收錄的系列連結在這裡:
【完整收錄】真人真事人體實驗:1年領100萬「0本金退休」實驗
https://forum.fundhot.com/viewtopic.php?t=5037
聲明: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,純粹只是在實驗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,有些心得跟各位分享而已,絕對沒有鼓勵大家借錢投資,更沒有推薦特定基金的意思。跟單請盈虧自負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