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2023年9月,在多數網紅拼命操作降息議題,幾乎是一面倒地勸敗美國長年期公債時,我發了這篇文:美國公債ETF還能買?下單前,先想想2024降息後哪種資產賺得多,逆風請強友們思考:當降息議題開始發酵的時候,哪種資產最會漲?
當時提出了兩個觀點:波動、機會成本。
渺小的我,並非企圖預測未來,只是單純從歷史經驗來看:降息有利於各種資產,而各類資產的波動不同,底部起漲時該選擇波動大的資產,報酬率絕對能跑贏波動小的資產;而作對選擇,往往比傻傻努力更重要,這是機會成本的觀念。
半年過去了,結果呢?
若依照我當時的想法,去重壓台股科技股或正2,半年之後的現在,就能賺取15%~27%的報酬率,付出了1%~2%機會成本(長年期美債漲幅)。
若當時跟著人擠人去買長年期美債,半年來只能賺到1%~2%,卻付出了多達15%~27%的機會成本(台股科技股或正2漲幅)。
那現在呢?可以買什麼?
現在最熱門、最擁擠、最多人搶購的標的是什麼?台股美股科技股幾乎都是人擠人,其中又以台股高股息ETF最為擁擠。但從基本面來看,這些都很貴了,評價已經到了2025年的水準,現在雖然仍有上攻力道,但已經完全是資金行情所帶動,就看這波資金熱潮可以走多久,以及降息及美國大選的題材有多強。
如果是我,我現在會回頭去看乏人問津,今年以來尚未起漲的長年期美債,或許仍有低點可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