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弟身為兩年半的電動車車主並有前車廠Tier 1廠商的業務身份, 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.
對大家討論到的電動車基金三大投資標的.
1. 多元電力: 不管式風力發電, 太陽能發電或是充電站供應商, 其實, 這些行業追根究底都會因為政府的要求, 變成公用事業的一環, 所以, 獲利可以很穩定, 長期不會有超額利潤的產生, 尤其是充電站經營商, 利潤絕對比你想像中的低, 以台灣現有超級/快速充電站為例, 目前每度電的收費是10~12元, 我原本心想家庭用電(二段式電價)在離峰時段才1.8元/度, 感覺是暴利, 甚至一度有考慮跟特斯拉合作設一個超級充點站, 後來仔細去研究大電的收費方式之後, 其實, 一點都不好賺, 因為設一個超級充電站的基本電費(需要跟台電簽訂契約用電)非常驚人, 契約用電的概念是你為了要確保超充速度很快, 需要台電保證隨時可以提供399KW(舉例)的電力給你..但是, 假設你生意不好, 一度電都沒有用, 你還是需要支付高額基本月租費. 399KW可能大家沒有概念, 我用一個簡單概念, 一台變頻冷氣機開動, 低頻運作時有機會低到1KW(一小時吃一度電意思), 所以, 399KW就是約400台冷氣一次全開的用電量, 399KW可以設4個250KW的超級充電樁, 原因是250KW是巔峰值, 所以, 可以透過電源管理系統去調配..另外, 充電樁的設備一個樁約50萬台幣, 特斯拉會提供. 但是, 很多第三方的充電樁業者還需要投資充電樁的設備, 其實, 毛利應該很一般般..
講結論: 看起來很好賺, 其實, 經營業主賺不到, 因為大部分的車主除非是外出旅遊或是長途旅行才會去超充站充電, 因為跟在家裡面充電的成本真的差異過大, 我自己從北部南下高雄屏東旅遊都會找有提供充電樁的旅店, 說真的睡一覺起來, 充飽後開回台北也是輕而易舉, 何必去外面跟人家擠充電站. 我甚至有看過澳洲網友分享, 說是當地有針對電動車提供離峰電力, 一個月30澳幣, 看到這個價錢, 誰會去外面超級充電站..
2. 電池儲存: 做電池其實比較像是化學產業, 電力設計及機械加工的混合體, 你聽到的第一線廠商每個都是財大氣粗, 為了追求最低的成本, 每個廠商都是類似計劃性接單跟生產, 看起來每個廠商都拼了命在擴廠, 然後對於原物料的部分也是拿著現金到處搶, 我怎麼看都有DRAM跟面板的感覺(資本極端密集的產業, 設備攤提費用會嚇死人), 就是量很大, 毛利其實並沒有很高...因為車廠需求很大, 價格也是卯起來殺到見骨. 至於鋰礦近年價格被炒高, 我是覺得要審慎以待. 車廠跟電池廠不是笨蛋, 他們自有方法改掉配方.
舉例如下: 目前特斯拉有兩種電池配方, 優缺點就不說了.
高階版(LR/Performance):使用三元鋰電池, 需要用鋰, 鎳, 鈷, 錳, 之前只有這種選擇, 把鎳跟鈷炒到翻幾翻, 結果, 就是特斯拉去找寧德時代買磷酸鐵鋰電池. 然後鎳價跟鈷價就掉下來一些. 很難說哪一天鋰也會被取代掉, 那時, 鋰礦商的股票肯定是雲霄飛車直線滑落...
低階版(標準續航): 使用磷酸鐵鋰電池, 主要用磷/鐵, 這兩種元素產量很多, 價格便宜.
結論: 看到現在面板廠商那副虛脫的樣子, 其實, 我是不敢碰電池廠商的. 其實, 特斯拉除了外購電池, 也有自產, 這個很恐怖, 原因就不細說了...
3. 電動車概念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 相對於特斯拉跟其他車廠, 最大的差異是特斯拉很多零件都是 in house 生產, 尤其是核心的部分, 以控制成本及優化系統整合性, 他們類似手機產業的蘋果, 玩到最後肯定連晶片都會自己開, 然後去台積電生產, 而傳統車廠的部分因為電子的部分不夠強, 只能跟NVIDIA/AMD/INTEL買, 然後就是大家看到的, 遠遠被特斯拉甩開好幾條街...
結論:NVIDIA/AMD/INTEL這類廠商其實純度不夠, 有直接投資車廠的或許可以考慮一下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