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勝率高的期間+執行合適的操作策略=增加投資獲利(別只看媒體報導片面說法,就捨棄投資)

8.3K
@vqw

vqw

註冊會員
樓主
2019-02-20 21:25

https://www.ezmoney.com.tw/events/2024ESG/index.html 的廣告圖片
@日月明

日月明

天使人
2樓
2019-02-20 22:10
"vqw"0050、0056報酬那樣,並不會想買。
https://w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m/ ... L000129617
買賣0050、0056的報酬,還是看個人功力。
ETF跟股票一樣,從開盤到收盤,價格都在變動。
同一個人同一天買的,因為時間不同,價格會不一樣。
拿收盤價當計算基準 並不公允。

@日月明

日月明

天使人
3樓
2019-02-21 22:51
"vqw"0050、0056報酬那樣,並不會想買。
https://w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m/ ... L000129617
基金投資的先進 Victor Wang大 今早9點多po文 他投資0056ETF 獲利結算。
去年的10月底除息前買進0056,到今天賣出,持有約三個多月,配息加除息價,報酬率:12.2%
持續觀注已經很長時間,他的買賣當天有看就知道。
同時他的粉絲也po績效,有8%以上

實戰 vs 推論 你的選擇?

回朔推演結論 沒有不對,我也會參考。
市場有很多變數,回朔推演無法完全忠實呈現。
推論者若沒有實際進行買賣,不過路人甲旁觀討論。

投資著重實戰結果,是拿自己的金錢 實際投資。
獲利報酬才是通過市場無情考驗的最終結論。

任何投資商品買賣的報酬,還是看個人功力。
我做不到,不代表 別人也做不到。

Victor Wang大的投資作法,我知道也跟著做,可惜從來只看到他的車尾燈。

@vqw

vqw

註冊會員
4樓
2019-02-22 09:38
"日月明"
"vqw"0050、0056報酬那樣,並不會想買。
https://w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m/ ... L000129617
基金投資的先進 Victor Wang大 今早9點多po文 他投資0056ETF 獲利結算。
去年的10月底除息前買進0056,到今天賣出,持有約三個多月,配息加除息價,報酬率:12.2%
持續觀注已經很長時間,他的買賣當天有看就知道。
同時他的粉絲也po績效,有8%以上
買在低點很重要,低點要敢買。不過,一般都會擔心低了還會更低。

@日月明

日月明

天使人
5樓
2019-02-22 10:19
Victor Wang大 是買在高檔
他在除息日前買進0056,價格相對高檔。
除息後 0056價格一直沒有填息,就變成套牢。
最近才解套,贖回時價格比買進成本 還多了6%以上。

僅一篇報導把投資報酬寫成那樣,就捨棄投資,
豈不有違 來強基金學習的目的。

@vqw

vqw

註冊會員
6樓
2019-02-22 14:30
"日月明"
僅一篇報導把投資報酬寫成那樣,就捨棄投資,
豈不有違 來強基金學習的目的。
哈哈,說的也是。

@日月明

日月明

天使人
7樓
2019-02-22 23:12
Victor Wang大 其他的粉絲今天上午也po出券商系統的投資損益畫面,
畫面顯示今天2/22賣出0056 ETF,績效達10%。
投資報酬不管是Victor Wang大 12% 粉絲的10% 8%,都完勝那篇報導。

報導的年化報酬 是錯誤的嗎? 我認為沒錯。
但Victor Wang大的粉絲跟我們一樣 都不是專業的投資者,
為何人家的投資報酬 比 那篇報導的達人推論更高?

選擇 勝率高的期間(區間) + 執行 合適的操作策略 = 增加 自身的投資獲利
這也是我來強基金學習的目的。

勝率高的投資策略 獲得的報酬 遠勝於 低費用率的節費效果。
錢賺少時,當然斤斤計較費用高低,因為影響獲利很大。
當獲利很多時,還會在意 九牛一毛般的支出費用高低?

@我是布魯斯

我是布魯斯

名人堂
8樓
2019-02-25 19:57
"日月明"選擇 勝率高的期間(區間) + 執行 合適的操作策略 = 增加 自身的投資獲利
這也是我來強基金學習的目的。

勝率高的投資策略 獲得的報酬 遠勝於 低費用率的節費效果。
錢賺少時,當然斤斤計較費用高低,因為影響獲利很大。
當獲利很多時,還會在意 九牛一毛般的支出費用高低?
最近讀到一篇文章,算是號稱基金遊俠的部落客暫別投資領域之作。文章真的不短,文中超連結又帶出超過萬字的三篇長文,所以自己也沒好好地仔細看完。不過,這位俊男 (Jim男) 似乎認錯了?因為認知到自己的觀點在不同時期 (他用了"時間框架"這四個字) 會有不同的結果 ...

https://w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GA ... L000127893

其實很多人落入了時間框架的錯誤,短時間對的事情,長期不一定對,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錯了,因為我只是擔心風險,而它卻不一定發生。

基金遊俠以反問的方式挑戰了幾個論點,僅舉三例如下:
-分散投資對嗎?
=> 我想除了TWD50萬以下的小資族可以單押一支以外,其他人應該都會分散吧!
-借錢投資不對嗎?
=> 文中提到版上曾經出現過的安聯保單斷頭事件 ... 但版上太多大大進行著各種人生實驗,至少到目前為止,結果都還不錯。
-高收益債是好的退休工具嗎?
=> 還沒看到蕭碧燕有修正的論述,至少她應該覺得這一條路沒錯。

我常批評的就是把高收益債當成退休的現金流工具(高收益債基金真的是退休的最佳工具嗎?(上)高收益債基金真的是退休的最佳工具嗎?(下)),因為若你的時間框架不夠長,不知道高收益債以前曾經多慘,慘到沒人要,你就不應該把它當成主要的退休規劃工具,若你只是抓從2008年到現在的績效表現圖,你或許會認為高收益債跌下去,一定可以在短時間漲回來,現在下跌也不用怕!2015那次不也是挺過來了?

大家愛看所謂的市場文與預測文,其實這些都是垃圾文(我是指我寫的,其他高手有的是黃金 ),過去為了要紅(沒有紅,就沒有辦法傳達我的投資觀念),寫了不少這類的文章,尤其是南非幣,在此深深懺悔,若要紅,就是要敢說,而且要很有自信的大聲說,但必須坦承的,實際上某些部分我是很心虛的,雖然推論有道理,但很可能結果是錯的(我常常看太早,在盛行短期投資的金融業會被說不準),但只要你沒自信,寫的模擬兩可,就會被批是廢文,有寫等於沒寫(我也沒影射是誰)。


那句 "其他高手有的是黃金" 寫的真的有點酸 ... 不知俊男遊俠是受了甚麼刺激?但斐幣一事,真的有太多人侷限於斐幣從2016年初Q1之前從5.8跌落至2.0不到的黑歷史,而一味地排斥,例如我那個壽險顧問,但連她們的壽險公司都開始推斐幣全高收投資型保單後,她大概也無語了。另外,極少數人除外,版上入手斐高配的大大們也都還活得好好的。

我比較驚訝的是美股居然有所謂廿卅年盤整不漲的過去?自己還看著台股卅幾年的線圖推論:每8~12年有股災 (大黑天鵝,如科技泡沫、金融海嘯)、每2~4年會大跌 (小黑天鵝,如歐債危機、QE退場、及2018年的大跌)。如果真有這麼長的時間是呈現幾乎停滯的狀態,那麼當時人們,至少在金融市場賴以維生的退休投資人,是如何自處的?

罷了、罷了!就像沒有一種技術分析 (其他消息面、籌碼面、基本面同樣會吃鱉) 能全面地保證賺錢,或許這才是資本市場有趣之處:人人有希望、個個沒把握,但總有高手能自群眾中勝出,有著比較高的獲利期望值,至少在其他人倒成一片時,還能好好地站著,這樣應該就是贏家了吧!

@強大

強大

成就徽章:強基金創辦人
管理員
9樓
2019-02-25 22:56
"我是布魯斯"...這位俊男 (Jim男) 似乎認錯了?因為認知到自己的觀點在不同時期 (他用了"時間框架"這四個字) 會有不同的結果 ...

其實很多人落入了時間框架的錯誤,短時間對的事情,長期不一定對,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錯了,因為我只是擔心風險,而它卻不一定發生。

基金遊俠以反問的方式挑戰了幾個論點,僅舉三例如下:
-分散投資對嗎?
=> 我想除了TWD50萬以下的小資族可以單押一支以外,其他人應該都會分散吧!
-借錢投資不對嗎?
=> 文中提到版上曾經出現過的安聯保單斷頭事件 ... 但版上太多大大進行著各種人生實驗,至少到目前為止,結果都還不錯。
-高收益債是好的退休工具嗎?
=> 還沒看到蕭碧燕有修正的論述,至少她應該覺得這一條路沒錯...

那句 "其他高手有的是黃金" 寫的真的有點酸 ... 不知俊男遊俠是受了甚麼刺激?但斐幣一事,真的有太多人侷限於斐幣從2016年初Q1之前從5.8跌落至2.0不到的黑歷史,而一味地排斥,例如我那個壽險顧問,但連她們的壽險公司都開始推斐幣全高收投資型保單後,她大概也無語了。另外,極少數人除外,版上入手斐高配的大大們也都還活得好好的...

...罷了、罷了!就像沒有一種技術分析 (其他消息面、籌碼面、基本面同樣會吃鱉) 能全面地保證賺錢,或許這才是資本市場有趣之處:人人有希望、個個沒把握,但總有高手能自群眾中勝出,有著比較高的獲利期望值,至少在其他人倒成一片時,還能好好地站著,這樣應該就是贏家了吧!


最近在看全球最大私募基金創辦人「瑞.達利歐」的著作:"原則:生活和工作"。他開頭第一段話就深深吸引了我:

在開口說明我的想法之前,我想先讓大家知道,我是一個「無知的人」,因為相對於我該知道的事情,其實我所知有限。歸納我一生的成功,其實關鍵不是我知道的有多少,而是我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...

如果你很喜歡投資,為它歡喜為它憂,甚至痛過笑過也哭過,那你一定感受過這種在未知的世界中的渺小感。

知道自己的渺小,你在投資的世界中會更謙虛,既然謙虛,就更不會堅信自己不會錯。

年輕時,我是股票的信徒,自認做足基本分析,批判一切,全世界只有我最準;稍有年紀,開始轉向海外基金探險,當時是境外基金大漲的年代,台股停滯不前,我開始批判台灣股票。

在某個標的嚐到甜頭後,就開始自我膨脹,神化自己以批判他人。現在回頭看過去的我,根本已經到了愚昧的境界。

股票跟基金,都是我熟悉的商品,但驕傲與憤怒,總是讓人蒙蔽了雙眼,我在這些熟悉的標的中都賠過錢,而且是大賠。

還好,天生好奇的個性,解救了我的愚昧。我沒有因為某個標的大賠,就讓我失去探索它的動力,反而讓我在思考自己為什麼賠錢的過程中,更了解投資商品,也更了解自己。

面對各種投資工具的爭論:「基金 VS ETF」、「基金平台 VS 銀行」......我全都興趣缺缺。因為我很清楚,商品跟工具都是中立的,人的需求與看法,讓商品跟工具有了意義。只要投資邏輯、風險與費用完全揭露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,都有自己獨特的選擇,既然是自己負責的自由意識,都該獲得尊重與祝福。

沒有對錯,只有適不適合。

因為等到你歷經多空後,你會開始見山不是山,但可能不久後,見山又是山。

即使我現在常說「逢低買、分批買、有錢買」是基金投資金律,但我還是每天都在懷疑這些金律,隨時準備找自己的麻煩。

保持自省跟好奇的心,用開放的心態思考世界的變化,你才能應對這個變化莫測的投資市場。

因為投資是處理未來的事,而未來並不可知,唯有保持變化的能力,才能應付各種可能。

勉勵自己,正因自認無知,終能無所不知。

@coxhuang

coxhuang

天使人
10樓
2019-02-28 14:37
"fundhot"

因為等到你歷經多空後,你會開始見山不是山,但可能不久後,見山又是山。



《指月錄》卷二十八:
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
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
見山仍是山,見水仍是水。

小弟也非常喜歡參禪三境界這段話,除了生活上,也試著想和投資相互印證、應用。

但現在仍只留在 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的階段。

比方說,看到下跌標的,強友們看到的是後面回升的報酬(例如最近的上證)。
對10%年配息的債基配置,將領息現金流,再適時投入低檔債基或股基,長時間累積滾大單位數,能夠得到大於10%的年配息效益,絕非僅是眼前所見的10%債息。

但對於「見山仍是山,見水仍是水」境界卻仍是模糊,跪請強大及各位強友們分享、開悟~~

@vqw

vqw

註冊會員
11樓
2019-03-01 21:56
有意思,這不是我開的題目,卻是我的化身

我投資股票幾十年,沒有大賠過,只有小賺過,因為不大敢買,很小心。

買基金,因為有幾年的經驗,知道怎樣立於不敗,雖然有一時的套牢,但配息照領,只要基金不倒,終會回本。

不論買股票、買基金,我都不相信說的很厲害的人,更不相信我很厲害,我常笨笨的去問人,但別人說的,大致上我會知道適合否,雖笨還是內心清楚的

@強編不站牆邊

強編不站牆邊

管理員
12樓
2019-03-02 11:15
"vqw"...這不是我開的題目......

在討論熱絡的話題中,常會聊著聊著就岔開了話題。有些岔開的話題很值得延伸討論,強編會把這些岔開討論另分主題,讓大家更聚焦在延伸主題的討論上,也更容易保存及搜尋到強友們的智慧結晶喔

@日月明

日月明

天使人
13樓
2019-03-03 15:15
"vqw"有意思,這不是我開的題目,卻是我的化身

我投資股票幾十年,沒有大賠過,只有小賺過,因為不大敢買,很小心。

買基金,因為有幾年的經驗,知道怎樣立於不敗,雖然有一時的套牢,但配息照領,只要基金不倒,終會回本。

不論買股票、買基金,我都不相信說的很厲害的人,更不相信我很厲害,我常笨笨的去問人,但別人說的,大致上我會知道適合否,雖笨還是內心清楚的

vqw大 因為你啟的頭,腦海才激盪出題目文字。
惟有經歷多空的洗禮,方知在投資市場的渺小。
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
@我是布魯斯

我是布魯斯

名人堂
14樓
2019-03-04 23:48
二二八的4天連假看了一篇關於部落客99啪的報導 (詳下超連結),雖說在友站遭網友狂酸,但多半是起因於資訊不完整。就像2017年有一位高職數學老師投資債券基金的報導,也在強基金板上有著各種不同的爭論,其實,應該是鏡周刊無心 (或有意) 以非常簡要、但也非常不完整的方式報導,才會那麼容易造成誤會。

部落客99啪最初以300萬開始,經過8年滾成2,700萬,在去年40歲時退休 => 雖然最初只有300萬,想來這8年當中一定也將閒錢投入,或許自覺手法成熟、風險不高,還向銀行或親友借錢投入。
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story/20190221fin003

友站之評論 (多為酸文,人口眾多的非理財專業網站,真的有很多人連報導文章的內容都看不懂)
https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 ... 726003&p=1

數學老師黃惠玲一開始每月定期定額5,000元,第一次領息25元 => 手上搞不好有很多閒錢,而雖然第一個月買5,000元,或許3個月後就加碼到20,000~30,000元了?
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story/20170727fin004/

心裡自忖:為何偶爾就有素人能創造出不錯的投資績效?操作8年,去年退休 … 代表整個8年都落於金融海嘯後的上升段,雖然中間夾雜著歐債危機與QE結束/陸股與原物料大跌兩隻小黑天鵝,想著想著 … 好像終於弄懂了甚麼。


【想法一】

雖說他在這8年有著不錯的操作績效,但退休後,他讓資金以股票、債券、REITs、現金等方式存在,各占四分之一。這倒也合理,一般而言,有工作時操作300萬資金跟退休後操作近3,000萬資金的手法通常不會相同。或許有人會說,經過8年操作應該更成熟,只要複製、甚至再精進操作手法,搞不好50歲時可以有個兩三億?

我只知道年輕小資可以集中火力單押一支標的,至少不要太過分散 (像柯P家曾持有58檔基金,像是開雜貨店),承受著較大的波動 (風險),也能享受潛在較大的獲利,但資產規模達一定程度以上、或是狀態改變 (例如退休),便會進行一些調整,至少高風險高報酬資產的比例會下降,低風險低報酬資產比例會上升,最後整體資產的波動幅度會減少,因為若先前已經成功地將本金規模擴大,之後不需多高的獲利率,獲利的絕對金額就能遠超過剛開始時,此即所謂 “本多終勝”!


【想法二】

以台股近30年當例子 (更早之前的參考價值不高,就是一個從1966年最原始100點上漲到12,000點以上的過程,1991年後開放QFII):1990年台股因當時財政部長郭婉容課徵證所稅,而連續無量大跌、2000~2001年科技泡沫再加上911恐攻、2008~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算是三隻大型黑天鵝,中間雖然每隔2~4年就會夾雜著小黑天鵝,但如果能在大型黑天鵝事件過後不久,例如自底部回升超過7~10%後投入資金,就算沒閃過幾次的小黑天鵝事件,在下一次大黑天鵝事件爆發,趨勢確定向下,例如自高點下跌7~10%時出清,那麼績效就已非常可觀、大概可以贏過至少80%的投資人了。

上述方法理論上可行,因為不需要神預測大波段高點或低點,等高低點過了7~10%再說,不過,難的是需要 “為當下的事件定位”。當然,功力上乘者,連小黑天鵝大部分的下跌過程都能迴避掉,例如chicky大近10年操作貝萊德全球科技基金,則整個大波段的獲利會更勝於 “不閃避小黑天鵝,僅坐等下次的大黑天鵝降臨” 的操作。

相對比較慘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?會不會就是在大小黑天鵝之間的“上升段末期”進場?

依波浪理論,似乎最後一波都是漲最兇、最誘人的 (邪惡的第5波?),因為嚐到了些許多半是新手運的甜頭,投資人便開始自我膨脹,可能不只將全部的自有資金梭哈,還會開外掛用融資,或向銀行、親友借錢投入,心裡想著:老天爺啊!就給我撈這一次吧!撈到了,就可以退休、財務自由了!但只要一碰到黑天鵝,即使只是中小體型黑天鵝,都足以動搖國本、讓人斷手斷腳,需要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。十個投資人裡面,這個情境可能發生在至少6個人身上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長輩、前輩會諄諄教誨我們 “不要買股票,乖乖地存定存就好” 的原因,因為他們都曾經歷這樣的過程,如此的訓示,其實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銀換來的慘痛經驗。

那麼老手 (請注意老手未必是高手) 呢?

或許是漲多就先退場觀望、也或許是起跌不久就空手,等到跌上2成、或是3成後,再翻揚上來,心中大喜:我真是厲害呀!看那些股市菜鳥被巴的不要不要的,我正好趁跌多時進場大撈一筆啊!於是,同樣地開外掛用融資,或向銀行、親友借錢投入。結果呢?也可能跟菜鳥沒兩樣,直接被抬出去,因為在跌勢中一定會也反彈,但通常緊接著是更大的下跌。這就是為何除了 “山頂上玩,有誰能贏;底部進場,不賺也難” 之外,還有一句台股名言:新手死山頂;老手死反彈。這個情境大概又可以擊倒10個投資人中的2~3個人。

試著把自己在台股超過20年的慘痛經驗 (我算是20多年沒太大長進、不學無術的老手) 跟台股近30年的線圖結合,然後得出下列圖表:

第一頁是台股近30年與台灣房地產50年走勢,僅供參考對照用。

第二頁是台股近30年與事件紀錄 (其中藍色一般字為小型黑天鵝、褐色粗體字為大型黑天鵝、紅色粗體字為個人重大虧損紀錄、紅色一般字為非重大虧損註記):
-第一隻大型黑天鵝起因於證所稅,應為台灣個別事件,那時還是學生,沒太大感受。後來聽老姊說她去銀行打工時,順便跟著買了股票,也虧到 “叫不敢”。
-第二隻大型黑天鵝是到2001年9月底 (911恐攻之後) 才算真正落底,但可能在2000上半年就開外掛融資買進的我,在當年6月到7月時,股票市值從1,500多萬跌了100多萬到1,400萬時,仍舊無感,覺得應該還會再漲上去,沒想到等年底要花錢交屋時,才發現股票市值僅剩500萬,差點連裝潢的錢都拿不出來,根本不用等到2001年。
-2003年有SARS事件,大概是實在湊不出錢來,還先把儲蓄險先停效,當作緩兵之計,兩年後復效。
-第三隻大型黑天鵝是全球金融海嘯,手上沒有記錄當時是否虧很大,但因有無薪假在先,所以印象中並未持有大額部位,且因為在忙其他事,好像也沒時間可以多花在股市上。
-應該金融海嘯過後,又一直呈現持續虧損狀態,等到2015年第一季,向花旗增貸後取得的金額大部分又再投入股市,雖然大盤沒跌很多,只記得在5月底退場時已灰頭土臉,紀錄上只有 “大虧?萬” 的註記,或許已意興闌珊,那個問號是多少,似乎已經不再重要。


【想法三】

第一次看到存股概念的文章是在金融海嘯那時候,文章中提到的存股是金融海嘯前100元的台塑以及大部分20~30元入手,最後漲到50元的中鋼。但海嘯後的10年上漲期間,台塑還能回到百元之上,最高快120元;但中鋼自從海嘯前的高點後,就再也沒有50元的價格了,事實上最高只到35元、最低還曾跌到17元左右。威盛、宏達電都曾經是股王,但如今都大勢已去;若鴻海買在200元以上,要回本應該也非常不容易,至少一定要等上好一段時間。更不用說更早台股第一次上萬點時期的國泰金,最高價每股2,000元,當時賣兩張就能買個房子,海嘯後卻只有60元不到。另外2017~2018年的妖股,如被動元件之流,國巨從1,300元跌到300元不到,直接跌掉了MSB (最前面的那個 “1”)。

標的通常不會一成不變的。

某一家公司或產業,在某個年代可能獨領風騷、在之後的年代可能如日薄西山;有些公司股價能屈能伸,跌倒了都爬得起來;也有些公司的高價如曇花一現,很難再見。台股第一次上萬點時的主流股是銀行股,之後兩大波段幾乎都是科技類股,因為台灣的相關科技產業,從上游零組件、到最下游成品封裝,都已掌握不錯的技術、且形成群聚效應,但蘋果智慧手機問世的10年後,光環可能不再耀眼,台灣科技類股該如何轉型、升級,應該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。


前往
1-1頁|14
強勢雲

本站聲明

本站所有文章及數據為發表人之經驗分享,僅供參考,絕非保證賺錢,請勿以本站資訊作為投資依據。若參考本站數據進行投資決策,交易前請務必先諮詢專業金融機構,以免錯誤解讀。 投資一定有風險,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獲利,不要有過去績效等於未來報酬之錯誤認知。本站當盡力提供正確資訊,若有錯漏或疏忽,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
「強基金100」及「強配息100」的基金推薦依據,為比較上述時間內績效總報酬或配息相對優異的基金。推薦依據係比較數 據而來,僅供參考,不構成基金申購建議,申購前請先諮詢專業金融機構。

版權所有 ©2024 fundhot.com 強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55401704) 法律顧問: 瀛睿律師事務所 簡榮宗律師 AI應用與技術研發 : 哲煜科技TW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