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問我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:
「如果投資標的長線多頭一路向上,何不開到最大槓桿長期持有,能夠賺最多?」
先撇開質借這種可能歸零的槓桿手法,不會歸零的槓桿手法首推槓桿型ETF,不管跌再慘也不會被追繳保證金甚至斷頭,目前槓桿ETF的最大倍數是3倍。
因此朋友的這個問題,我會翻譯成:
「如果科技股、美股長線多頭一路向上,何不長期持有3倍槓桿ETF,能夠賺最多?」
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
以下是科技股、美股、短債的資產配置組合,2倍槓桿 VS 3倍槓桿,從2011年到2025年的14年績效比較。(為何是2011年?因為成立時間最晚的是TQQQ,2010年才成立,其他成立都更早,但為了公平,一律從2011年開始比較,14年走過幾個多空,很夠參考價值)
2倍槓桿(左)VS 3倍槓桿(右)
A. 14年來的年化報酬率(Annualized Return):
2倍槓桿組合20.3%,3倍槓桿組合27.6%,兩個組合每年都能賺兩成以上的報酬率。
B. 14年來的標準差( Standard Deviation):
2倍槓桿組合22.2%,3倍槓桿組合33.4%,標準差(波動度)的數據通常要跟年化報酬率一起看,越接近年化報酬率,代表著承受相同風險的下的報酬率較佳,別忘了衡量每單位風險報酬率的「夏普值」,公式就是(投資組合報酬率-無風險利率)/投資組合標準差。
公式記不住沒關係,只要記得標準差越接近年化報酬率,就代表承受的風險越合理。2倍槓桿組合的標準差跟年化報酬率只差2%,很棒的表現!3倍槓桿組合的標準差跟年化報酬率差了6%,雖然表現較差,卻也還算合理,我看過很多散戶愛買的基金或ETF,標準差都是年化報酬率幾倍,看了都捏把冷汗。
C. 14年間的最大下跌幅度(Drawdown):
這個差距就大了。2倍槓桿組合最大跌幅38.6%,3倍槓桿組合50.9%。
槓桿ETF最大的問題,除了區間震盪期間的「耗損」問題外,另外就是空頭波段的倍數跌幅,可能就此讓你一厥不振。(相關經驗談請見:破解正2槓桿ETF最大缺點「耗損」的實戰經驗)。要知道,跌了50%,要漲100%才會回到起跌點,這個「恐怖的心魔」,會讓99%的ETF投資人對槓桿ETF連碰都不敢碰。
從上述數據,回答朋友的問題:「如果科技股、美股長線多頭一路向上,何不長期持有3倍槓桿ETF,能夠賺最多?」
我會建議,2倍槓桿是較適合的方式,可以在合理的波動風險下賺取一年兩成以上報酬率,也不會在大空頭時跌到一厥不振讓你心死。再者,美國SEC已經禁止新的3倍槓桿發行,選擇少也不好操作。
如果買到3倍槓桿,真的很倒楣跌到腰斬,怎麼辦?
別忘了我在槓桿投資策略「ULTRA PRO:在可控範圍內承擔最高風險,以追求最高報酬」中埋了一個最愛的伏筆:30%的短債「類現金」。
當3倍槓桿股票ETF真的跌到-50%時,就是回收伏筆的好時機。這時候請賣掉債券,將30%現金買進股票,能買到幾乎快同等的股票單位數,讓報酬率瞬間降到-25%,重回競爭行列。(看不懂?請看範例:假設100塊的部位,股70債30,股價腰斬變成35,接近30,如果跌到-57%,就會幾乎等於30)
3倍槓桿雖然長期持有要面對「耗損」跟「讓人心死的最大跌幅」的問題,卻不是毫無用處。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,就看老闆怎麼用。3倍槓桿有個完勝2倍槓桿的功能:「絕對底部的抄底」。
例如今年4月川普送給大家的「人造熊市」,當時要抄底就該選3倍,報酬率漲100%都有可能,請見下方我真金白銀的實戰紀錄。所以「跌了50%要漲100%才會回到起跌點」也不用太有心魔啦,用對方法還是有機會逆轉勝。
在寫本文的同時,衍生了另一個有趣的疑問:「股災時萬物都在跌,該抄底哪一支勝算最高賺最多?」,有空時再跟各位分享。
槓桿ETF相關文章:
ULTRA PRO:在可控範圍內承擔最高風險,以追求最高報酬
美國富豪「買借死」投資理論,用正2槓桿ETF實證資產增值核爆
#投資沒有穩賺不賠,而且經驗不足的人非常非常非常可能會賠錢
#正3漲2倍更可能跌超過2倍,空頭來襲更會賠到天荒地老,請不要隨意嘗試
#正3漲3倍更可能跌超過3倍,空頭來襲更會賠到天荒地老,請不要隨意嘗試
#借錢投資屬於風險超級高的槓桿行為,可能會讓你賠到一無所有,請不要隨意嘗試
#以上內容為個人經驗分享,並非投資建議,請不要隨便跟單
#執意跟單請盈虧自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