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經常被問這些問題:
「OO最近漲很多,該等他跌下來再買?」
「媒體說“Sell in May and Go Away”,所以五月先不要買?」
「老手說11月至4月的6個月期間最會漲,該等到11月再進場?」
上述問題,從統計來看似乎如此,但別忘了,你投資賺到的錢,來自你願意承擔風險的報酬(風險溢酬的觀念)。如果都不進場,哪來承擔風險的錢可賺?
機率,總有意外。如果你聽從統計數據來個 “Sell in May”,就會錯過今年標普500指數5月份6.3%的漲幅,這是1990年以來最強的5月份表現。
事實上,只要把時間拉長,把錢放在一路向上的資產,每一個不同月份進場的1年、5年、10年、20年、30年的年化報酬率,其實差不多(下圖)。對長期投資者,每個月都是開始投資的最好月份,現在就是最佳進場時機。
最好的投資方式,就是選對一路向上的資產,用你最有把握的方式,隨時進場。無論這個方式是「來自每月薪資結餘的長期定期定額+逢低自動扣款的機制」或「All-in的股債現金配置+逢低再平衡」,都很好。
投資賺錢,並非來自你懂得預判哪個時間點最適合進場,而是來自你長期持有、股債現金比重配置、逢低買的紀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