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,這種一籃子債券的指數,過去一向是穩定資產的代表,卻也經歷了史上最慘烈的跌幅,這波跌勢已經走了58個月,至今還看不見谷底(下表)。
指數最大組成是美國公債,佔比約一半,加上政府做莊的機構債類主權債,佔比更高達七成,可想而知真兇是誰。
美債帶給我的投資啟示:
永遠對理論抱持懷疑
美國政府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最不可能倒閉的機構,他跟別人借錢的「借據」也因而被認為最能保值,因為只要美國政府不倒閉,到期一定能拿回本金。而債券就是借據,美國政府借錢的利率,也就是美國公債的債券殖利率,甚至被教科書譽為「無風險利率」。
美債教會我的事,就是即使理論說是無風險,也不代表投資成果真的會無風險。在投資實務上,沒有任何一個標的是無風險的,即使那是一個寫在教科書上的理論,是一個菁英教育爭相傳誦的觀念,在殘酷的市場先生面前,也是不堪一擊。
不要以為買的種類夠多就是分散風險
美國綜合債券指數,買的券種相當多元,別以為這就是分散風險,事實上單一標的(美國公債)押注比重近一半,高度相關的近七成,基本上跟重壓單一標的的風險程度差不多。
永遠對歷史數據抱持懷疑
正因為對美債有「無風險」的既定印象,而抱持著「送分題」、「穩賺不賠」的觀念,當美複合債指數出現下表的16個月跌勢、-9%的劇烈跌幅之後,很多人就會跳進去買,心想史上最慘的情況已經發生了,接下來就會物極必反。結果就是16個月過去後仍繼續跌,迄今已跌了58個月,仍不見底。最近或許曙光乍現,但誰知道呢?
別忘了,所謂的「黑天鵝」,指的通常是從未見過的情況,既然從未見過,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上。
既然什麼都懷疑,那投資要怎麼做呢?
你還是可以參考教科書上的投資理論,還是可以參考歷史數據帶來的買賣時機研判,這些都會累積你的投資經驗,最終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邏輯。
風險雖然無法避免,但是可以有效管理,分散佈局跟股債配置是唯一的解答。
美債或許已變質為投資標的,卻也還有其他債種(例如短債)具備天生的低波動效果,是穩定高波動資產過嗨情緒的良方。
跌勢雖然無法避開,卻是創造買點的必經之路。任何有價值的資產,價格跌得越重,只會讓投資價值越來越明朗,這就是為何長線一路多頭的好資產,才最適用於強迫逢低扣款的自動化機制,以及All-in之後逢低再平衡的紀律。
投資賺錢,不是因為你洞燭機先看得準,而是因為逢低買的紀律強迫你進場,才能跟著長線一路多頭的總經情勢一起飛。